400 991 0880
正睿咨询集团
免费电话:400 991 0880
专家热线:13922129159
(微信同号)
固定电话:020-89883566
电子邮箱:zrtg888@163.com
总部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68号(广交会)中洲中心北塔20楼
案件直击:151人如何搅动4300万的黑色信息漩涡
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宛如数字化社会的“通行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总有不法之徒觊觎这份“宝藏”,将黑手伸向公民隐私,妄图从中谋取暴利。2024年,山东青岛公安网安部门成功侦破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宛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整个社会。
故事要从2024年4月说起,青岛公安网安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敏锐捕捉到一条重大线索。顺着线索深挖,他们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充场工作室”。这个所谓的工作室,表面上承接手机软件和社交平台的“拉新”业务,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他们以招聘兼职的名义,将目标瞄准了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这些学生怀揣着赚取零花钱的想法前来应聘,却没想到自己一步步踏入了犯罪团伙精心设计的陷阱。
犯罪团伙哄骗学生们使用个人身份信息,开展代为注册网络账号、实名手机号等“代实名注册”业务。学生们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拱手相送。而犯罪团伙则凭借这些信息,批量注册网络账号,随后层层倒卖,将这些账号流入不法分子手中。从最初的单个账号几元钱,到经过多手转卖后价格飙升,这条黑色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充斥着罪恶与贪婪。
警方深知案件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迅速制定了周密详实的抓捕方案。历经三个多月的艰苦侦查和多批次抓捕,首批37名涉案人员全部落网。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筛查出200余个“号商中介”、“充场工作室”线索,涉案人员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遍布全国6个省85个地市。面对如此庞大的犯罪网络,各地警方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发起了两次集中收网行动。最终,成功打掉网络黑产犯罪团伙21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4人,缴获电脑、手机等作案工具531台(部),查获各类网络账号7万余个,涉案金额总计高达4300余万元。
这起案件并非个例,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手段层出不穷。有的犯罪团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骗取求职者简历,再将这些简历出售给电诈骗等犯罪团伙;有的利用黑客技术非法获取企业内部数据,导致大量客户信息泄露;甚至还有的通过购买网络账号,进行“有偿删帖”等违法活动。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电信诈骗、网络盗窃等犯罪活动往往与个人信息泄露紧密相连,许多受害者因此遭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保护的关键阵地
在企业的运营架构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宛如一座信息的“中央枢纽”,承载着员工从入职到离职全生命周期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的重要依据,更是员工个人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潜藏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1)招聘环节:信息收集的开端与风险初现
招聘,是企业与人才接触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收集的关键起点。在这个环节,企业为了筛选出最合适的人才,往往会收集大量求职者的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学历证书、工作经历、简历内容等。这些信息详细而全面,一旦泄露,将对求职者的个人隐私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在现实中,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招聘环节的信息收集漏洞,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比如,一些犯罪团伙会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优厚的待遇和诱人的职位吸引求职者投递简历。当求职者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提交给这些虚假招聘方时,他们的简历便成为了不法分子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些简历被打包出售给电诈团伙、培训机构等,导致求职者频繁接到骚扰电话、诈骗信息,甚至个人身份被冒用,遭受经济损失。还有一些招聘平台内部管理不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将求职者的信息私自出售给第三方,从中获取巨额利益。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求职者的权益,也破坏了招聘市场的公平和信任环境。
(2)员工在职管理:信息流转与潜在隐患
当求职者成功入职,成为企业的一员后,人力资源管理便进入了员工在职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员工的个人信息开始在企业内部多个部门之间流转,涉及薪资、绩效、考勤、培训、健康状况等多个方面。这些信息的流转是为了满足企业日常运营和管理的需要,但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在薪资管理方面,财务部门需要掌握员工的薪资明细、银行账号等敏感信息,以确保工资的准确发放。然而,如果财务人员违规操作,将这些信息泄露给外部人员,员工的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曾有一家企业的财务人员,为了谋取私利,将公司员工的薪资信息出售给了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利用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挖走了公司的核心人才,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绩效评估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和各业务部门会收集和分析员工的工作表现、业绩数据等信息。这些信息如果被不当获取,可能会被用于恶意诋毁员工、破坏团队和谐,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此外,员工的健康状况、家庭信息等也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在企业进行福利管理、员工关怀等工作时,这些信息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流转。一旦泄露,不仅会侵犯员工的隐私权,还可能对员工的心理和工作状态造成负面影响。
(3)离职阶段:信息处理不当的遗留风险
当员工离开企业时,离职阶段的信息处理同样至关重要。如果企业未能妥善处理离职员工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被非法获取后,可能会被用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给离职员工带来严重的后果。
有些企业在员工离职后,没有及时删除或销毁员工的个人信息,导致这些信息在企业内部系统中长时间留存。不法分子通过黑客攻击、内部人员窃取等手段获取这些信息后,可能会利用离职员工的身份信息进行诈骗、贷款等活动。曾有报道称,某离职员工接到银行的催款通知,称其在银行有一笔巨额贷款逾期未还。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其离职公司的信息系统被黑客攻击,个人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利用其身份信息在银行办理了贷款。此外,离职员工的工作经历、客户资源等信息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如果被竞争对手获取,可能会对原企业的商业利益造成损害。因此,企业在员工离职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妥善处理离职员工的个人信息,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筑牢人力资源信息安全堡垒
面对日益严峻的个人信息安全挑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筑牢信息安全的坚固堡垒。这些措施涵盖了制度建设、技术防控和人员意识提升等多个层面,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保护员工个人信息,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良好声誉。
(1)完善内部制度:构建信息保护的坚实框架
完善的内部制度是信息安全的基石。企业应制定全面且细致的人力资源信息保护政策,明确信息收集、使用、存储、传输和销毁的全流程规范。在收集环节,严格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仅收集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并向员工明确告知收集目的、方式和范围,获得员工的明确同意。在使用过程中,确保信息仅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用途,禁止任何形式的滥用和非法共享。对于存储环节,规定信息存储的安全级别和存储期限,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同时,建立严格的信息访问权限制度,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合理分配信息访问权限,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特定信息。例如,薪资核算人员仅能访问员工的薪资相关信息,而不能获取员工的其他敏感信息。此外,明确信息销毁的流程和标准,在信息不再需要使用时,按照规定进行安全销毁,避免信息残留带来的风险。
(2)加强技术防控:以科技手段守护信息安全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防控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手段。企业应加大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运用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为人力资源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加密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防线。通过对存储和传输的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转换为密文,即使信息被非法获取,没有解密密钥,攻击者也无法读取其中的内容。例如,在员工薪资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SSL/TLS等加密协议,确保数据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同时,对存储在服务器上的员工个人信息进行全盘加密,防止因硬件丢失或被盗导致信息泄露。
访问权限控制是防止信息泄露的重要措施。利用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系统,实现对员工访问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严格控制。采用多因素身份认证方式,如密码、指纹识别、短信验证码等,增加身份验证的安全性,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登录系统。根据员工的岗位和职责,为其分配最小化的访问权限,例如,普通员工只能查看自己的个人信息,而人力资源经理可以查看和修改部门内员工的相关信息。定期对员工的访问权限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权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防止权限滥用。
数据备份与恢复是应对数据丢失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建立定期的数据备份机制,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数据备份到异地存储设备或云端服务器,确保在数据遭受意外丢失、损坏或被篡改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同时,制定详细的数据恢复计划,明确在不同情况下的数据恢复流程和责任人,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演练,确保在实际发生数据丢失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恢复数据,减少损失。
(3)提升人员意识:让信息保护成为全员自觉
在信息安全的链条中,人员是最关键的因素,也是最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因此,提升员工的信息保护意识,让信息保护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是保障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
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信息保护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企业内部信息保护政策、常见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员工深刻认识到信息泄露的严重后果,如个人隐私被侵犯、企业声誉受损、面临法律风险等,从而增强员工对信息保护的责任感和警惕性。例如,分享一些因员工疏忽导致信息泄露的真实案例,如某企业员工将含有大量客户信息的Excel表格误发至公共邮箱,导致信息泄露,企业不仅面临巨额赔偿,还失去了大量客户信任。同时,教授员工一些实用的信息保护技巧,如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换密码、不随意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不使用公共网络处理敏感信息等。
除了培训,企业还应加强信息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内部宣传、海报、邮件提醒等方式,营造浓厚的信息安全氛围,让信息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在企业内部办公区域张贴信息安全宣传海报,提醒员工注意信息安全;定期向员工发送信息安全提示邮件,强化员工的信息保护意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信息安全管理,发现信息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信息安全的良好局面。
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肩负着保护员工个人信息安全的重任。通过完善内部制度、加强技术防控和提升人员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能够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信息安全防线,为企业的稳健发展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如果您在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管理方面遇到任何困惑或需要专业的咨询服务,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应对信息安全挑战,开创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局面。
行动起来,共筑信息安全防线
在信息安全的这场持久战中,每一位人力资源管理者都是关键的守护者,每一个企业都是信息安全的重要堡垒。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将信息保护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以实际行动践行信息安全的责任与担当。
如果您在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管理方面感到迷茫,不知从何处着手完善制度;如果您对技术防控手段的选择和应用存在疑惑,担心无法充分发挥其效能;如果您在提升员工信息保护意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渴望获得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不要犹豫,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拥有专业的团队,丰富的经验,将为您量身定制最适合的解决方案,助力您的企业在信息安全的道路上稳健前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员工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暂无
关注正睿官方微信,获取更多企业管理实战经验
预约专家上门诊断服务
正睿咨询官方视频号
金涛说管理视频号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正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1254号 粤ICP备13009175号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