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微信 微博 微信
项目动态
服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项目动态 > 服务动态 >
正睿咨询|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五大思维

导读:
    在中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的管理者要想成功实现突围必须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的思维。企业经营管理的思维主要包括产品思维,改变的思维,哲学思维、系统思维和研究思维等。
管理的本质
企业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组织?这是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企业操盘手必须首先搞清楚的基本问题。如果管理者对企业的性质没有了解清楚的话,他的思路就不会精准清晰,他很多时候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就会出现偏差甚至本末倒置的现象。企业的本质是一个盈利机构。政府也是一个组织,但政府的本质是什么?管理服务机构。作为政府没有把这个事情搞明白就不清楚自己的宗旨是什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一定把这个事情做得正确。中国政府经常讲的一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政府本质的诠释。相对于政府而言,企业也是一个组织,组织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组织起来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走到一起来的,这称之为一个组织。组织就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抱负,去实现这个组织运作的。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第一目标是什么?盈利!也许很多人会讲:这太现实了,怎么可以把企业说成只是盈利呢?企业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安排就业,为政府排忧解难等,诸如此类。是的,这些都没错,但企业的第一目标就是盈利,盈利对于企业来说就是生存必不可少的血液。一个企业不盈利它能生存吗?一个企业不盈利它有未来吗?一个企业不盈利它能履行社会责任吗?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企业盈利的基础之上的,企业离开盈利谈其他都是空谈。

马斯洛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基本物质需求。人只有满了物质需求才会有精神需求。没有物质基础任何的梦想任何的价值都无从谈起。同样,企业只有盈利了才会有余力履行其他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不盈利就是在“犯罪”。当然,这个“罪”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罪”,更多的是一种的道德伦理的“罪”。企业生死存亡繁荣衰落的命脉不是系于老板一人而是所有的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因为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老板是决策者,管理者是经营层,基层员工是执行层。管理者在运营管理着一家企业,如果不能让这家企业盈利的话就会困顿倒闭,这家企业就会没有未来,就会葬送在管理者的手上,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管理者肩上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管理者要把一个企业做到持续不断的盈利,管理就是要保证企业今天的利润和未来持续盈利的能力,这是管理者的责任;盈利之后企业追求更多的就是社会责任了。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企业盈利的最基本前提就是“先活下去”。现在中国市场非常不景气,中国制造业的寒冬真正来临了,很多传统行业都在剧烈震荡洗牌,互联网经济来势汹汹,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在颠覆转变,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用互联网思维经营企业,连我们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都在反复讲:互联网+。“互联网”再也不是十几年前的概念了,是现在大家都在谈和做的概念了,它已经深深的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的改变。同时,现在中国制造型企业——国内的民族品牌产品受到国际产品非常大的冲击,因为我们产品的性价比没有国内的好,我们产品的品质不高,我们产品的功能没那么好,当然也有极少数民族品牌做得很好的产品,如华为、格力等,这是概率不是全部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传统制造型企业就是面临这么一个国内外双重夹击的复杂局面,中国传统企业家们的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这就更要求我们管理者众志成城共度难关。
也许有的企业管理者会庆幸自己企业是做供应商配套的,不是直接做终端,所以感受的压力没有那么大。真相是这样的吗?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的客户就是直接面对终端的。下游产业链的压力会传导到上游,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所有产业链上的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既有普遍性的也有特殊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和压力就会导致所有产业链上的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样一个极其严峻的局面下,企业的管理者要有突出重围之“心”,也要有突出重围之“法”,这个“法”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思维。企业经营管理的思维主要包括产品思维,改变的思维,哲学思维、系统思维和研究思维等。
产品思维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产品思维,企业管理者一切的经营管理活动一定是围绕产品展开的;整个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产品的转型和创新是首要的、核心的。产品是载体,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心。这是因为从经营的角度来讲,所有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买卖关系。只要有买卖关系发生,它中间必然有一个产品。买卖构成的三要素即为买卖主体、买卖客体和买卖对象,通俗来讲就是卖家、买家和产品。产品的性价比直接决定了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一家企业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好坏,是由产品决定的。一家企业卖的是什么产品?这是企业经营的前提。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制造出更多更好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产品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供应链模式、市场营销模式、品牌推广模式、团队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特点等。当然,产品又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有形产品就是具有实实在在形态的产品,我们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了;无形产品,就是没有具体物理形态的产品,包括信息、知识、服务等。有形的产品更多的是与“物”有关,无形的产品更多的是与“人”有关。尽管有形的产品也是人制造出来的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但是无形的产品更多的是对人的情感、欲望和智力的满足等。无论什么样形态的产品,都越来越讲究品质提升、需求满足和创新体验等。一名管理者没有产品思维,对产品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就如大船缺少龙骨一样,很难在经营管理上有所作为。


果说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是“产品稀缺”的时代,那么中国现在进入了“好产品稀缺”的时代。以前是产品有和无、多和少的问题,现在面临的是产品好和坏的问题。当今中国传统制造行业几乎各行各业尽管都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但现实是这种严重过剩的产能都是落后的产能需要被淘汰的产能,是没有市场竞争力产品的产能。今年中央政府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些从今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中国人到日本疯狂购买马桶盖、电饭煲,到欧美等国家抢购奢侈品、生活用品等可见一斑。以钢材行业为例,李克强总理在年初的工作座谈会上提到“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的笔头,目前仍然需要进口。”我国向瑞士进口组装笔头的精密机床,向日本进口笔头的模具钢材线,向德国进口了墨水,最终成为了毛利率极低的圆珠笔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还是比较低端的,缺乏竞争力的,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下游。这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水平也有待提高。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要对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品质、供应链、服务等产生价值,只有“好的产品”才会有好的市场竞争力。从国内消费者角度来讲,中国的中产阶层也在日渐崛起,他们是理性消费群体的中坚,愿意为高品质的好产品买单,不愿意再被“价廉质差”的产品糊弄,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和机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能为中国现在和未来的消费者提供好的产品,谁就能够在中国的这场转型升级中抓住机遇脱颖而出。
改变的思维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思维模式好不好?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方面,我们要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不好的一面是我们要迅速改变,及时推翻过时的东西适应社会,适合这个时代的改变。如果说以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后来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现在进入了“群鱼吃大鱼”的时代,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改变。为什么说百年企业那么难?其实,百年企业根本就不难,难在它没有改变的能力,难在它的改变太慢,难在它适应社会改变的节奏太慢。企业能否长期、健康、持续的发展,取决于管理者的思维能不能跟社会接轨,能不能迅速改变自己,能不能不停地自我改变,最后来适应社会超越时代。所以,对于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来说,他的的思维是要开放的,要能包容不同的新鲜事物。如果他的思维特别固化,老是抱残守缺对新鲜事物不敏感,固执于自己那本经,觉得永远过去的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人才只会被淘汰。恐龙强大不强大?可是现在找不到了,现在只能到博物馆去参观它的尸体。它们为什么会灭绝?因为在地球运动气候变迁整个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它们没有蜕变。不怕企业不强大,最怕企业不改变。只要企业有勇于改变的基因,小企业也可以成长为大企业。如果企业固步自封,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不能接受新鲜事物,再大的企业一定也会被时代淘汰。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操盘手,一定要有开放的思维和警醒的心态。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有很强的自律精神并善于学习改变者。管理者的自我改变相当于向自己开刀,这个过程注定是非常痛苦的,但是痛苦之后一定会迎来凤凰涅槃式的重生。
哲学思维
企业管理者要有哲学思维,哲学思维简单来说是要有独立的思想,能用辩证、发展、变化等的思维来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对的事情放弃就是错的;错的事情坚持可能就是对的。企业经营管理讲究的是效率和效益,只要不违背基本的法律道德,就不能纠缠于“对与错”的问题,更多的是组织服从和执行效率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讲,刚开始设定的方向是去那里,目标锁定但是走到一半就放弃了,再正确的事情也是错的。这个月的业绩不好,不是时代环境不好影响了我,关键是我是弱者不是强者,我思考的方向应该是如何解决问题提升业绩。中国儒家讲的一句话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我们在市场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客户的无理刁钻,不是考虑别人的不配合,首先考虑的是我自己还不够强大。当我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盈利水平还不高的时候,作为管理者我们面临员工不服从管理,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90后的员工不好管。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难以改变的外因时,实际上我们就给了自己拒绝改变的理由,这种思维很容易把我们导入消极负面的方向。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是不是我们的管理方式有待改善?是不是我们对事情的认识不够客观?哲学思维就是这样一个思维,它要求我们考虑问题更全面、客观。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内求从自身寻找问题,不是外求从别人身上找问题。一旦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于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时候,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思维:这都是别人的错,是因为别人没有做好。这其实是弱者的思维,别人是不是由着我们来改变?改变别人首先改变自己,我们自己改变了才能改变别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是内求,当一个人反思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就是进步的开始。当一个人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认为都是别人问题的时候就是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这种哲学思维。
系统思维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企业的根本问题,企业业绩是企业管理整体系统运营的结果,企业的发展必须构建系统管理模式。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有系统性思维。这既包括在自己的专业模块内,要有系统性的思维来考虑问题;还包括跳出自己的专业模块来系统看待企业的问题。
企业的问题往往互相牵制,销售的问题可能不是销售的问题,可能是生产的问题,可能是财务的问题,可能是品质的问题、可能是人力资源的问题等。同样,生产的问题可能不是生产的问题,有可能是销售的问题,人力资源的问题,研发技术的问题等。所以,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一定要学会系统看待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构建企业的管理模式。如果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出现到处打补丁的情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的发展讲究的是各部门的协同效应“齐头并进”,某个部门的“一枝独秀”是不可能带来企业的大发展的。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在用心钻研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对整个公司的系统运作也要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当一名管理者构建起自己对企业系统运作的思维后,就会发现对企业问题的认识更加立体、全面,解决问题也会更有的放矢更有效率。系统思维就是要求管理者要有大局观、全局观,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研究思维

优秀的人一定是有研究精神的人。企业管理面临的内外复杂变化的情况,要求管理者必须有研究思维。所谓研究思维,就是不断钻研、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的思维。研究也是一种习惯,具备研究思维的人每天都会有进步。在专业技能上的不断研究,日积月累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人,他们说自己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具备的专业能力实际上是把一两年的经验重复做了十几年。有研究思维的人,一定是对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精深的研究,一定是热爱思考对事物和工作充满热情的人,这种人往往会有更大的成就。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这个“一万小时定律”与中国的“十年磨一剑”其实是同样的道理。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水滴石穿水到渠成的结果。一个具备研究思维的人才会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去研究一件事情从而终有所成。
市场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企业管理者每天也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研究精神,如果只是囿于自己以往有限的经验,往往会导致问题的堆积、成本的增加、反应的迟钝和发展的滞后。我们注意观察也会发现:那些管理高手往往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具备一定的研究思维;那些缺乏研究思维,对自己要求比较低的人最终就成为了平庸之辈。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企业管理者的研究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企业最缺乏的就是研究基因,改革开发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高能耗、抄袭、山寨等成为了“世界工厂”,为世界提供了大量廉价低质的消费品。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伴随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环境污染的严重等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归根到底要增加产品的技术和知识等的含量,努力向国际市场产业链的中上游发展。现在企业真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很多传统企业必将为自己的后知后觉付出惨重代价。现在企业也进入了“抢人才”的时代,这里的人才一定是具备研究思维的专业性或综合性人才,那些拥有更多研究思维人才的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更大的发展优势。


版权所有:广州正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总部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68号(广交会)中洲中心北塔20楼07-08室  粤ICP备13009175号

电话:020-89883566  传真:020-89883550   邮箱 :zrtg888@163.com     全国免费电话:400-991-0880